首页» 学院新闻
首页
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河南省2023年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圆满完成 2023-12-04

10月23日至11月9日,“国培计划(2023)”—河南省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小学语文)、“省培计划(2023)”-河南省省级名师培育对象培育项目(小学语文)、“国培计划(2023)”—河南省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初中语文)和“省培计划(2023)”—河南省省级名师培育对象培育项目(初中语文)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实施。本次系列培训主题设计贴近学员学习需求,分层分类,聚焦课堂教学,整合资源,统筹策划,精准施训。通过主题式培训,提高语文学科教师师德素养,重点提升新课标解读与践行、校本研修及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新课标教学理念有效转化为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解决能力,形成区域专业学习共同体,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各类项目累积参训人数达300人,累计培训时长为50天。


11.jpg



一、躬耕教坛 弘扬教育家精神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项目实施始终关注教师自身师德修养、共同体意识的提升与养成。本次培训安排有郑新蓉老师《教育的意涵与教师的责任》、薛二勇老师《建立大教育观,推进科教兴国,建设教育强国》等专题课程,旨在引领中小学语文教师树立大教育观,反思教育本质,充分认识自身职业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联性,立足实践,钻研教书育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做时代先锋。



二、理论引领 筑牢专业发展基石

培训聚焦“教育政策”、“新课标落地”、“教学设计和案例研讨”、“文本解读”、“阅读与写作”、“特色课堂”、“家校合作”、“班级管理”等多元主题,筑牢学院理论功底,高位引领、提升理论水平,助力学员更好地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本次培训专家团队遴选立足北京,链接全国优秀专家资源,涵盖三十余位基础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教研员等。其中,理论专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主,联动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资。项目组采用“前置活动-专题学习-研讨答疑”三段式展开研修活动,前置活动设置了“微演讲”特色活动,其主题为中原文化本土资源及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与路径。专题学习以模块设计为主,从新课程解读、教学研究、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着力引领。专题讲授结束进入研讨答疑环节,学员针对疑难问题,联系自己的教学工作追问,与老师展开深入交流。


三、立足实践 促进教师学以致用

(一)名校课堂 采英撷华

名校参访环节也是学员们非常喜欢的活动。项目组在培训期间组织全体学员参观了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市昌平区西府冠华学校、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实践基地,让学员们沉浸式体验了一场场精神的饕餮盛宴。例如,在昌平区西府冠华学校,学员对话剧社团学生表演《茶馆》饶有兴趣,纷纷表示很有启发,促进自己在返岗实践教学中积极做一些创新探索。在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新课标精神指导下的课堂更加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研讨环节也正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而展开。中国现代文学馆是现当代文学的资料中心,是语文学科教师开阔眼界的学习场所,文学大师们的书房前,珍贵的实物,精湛的讲解,丰富的联想,让学员们流连忘返。








(二)聚焦课堂教学 “上一节好课”

“上一节好课”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曾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本次培训聚焦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结合训前需求调研,凝炼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讨、文本解读、特色课堂等专题作为研修的重点,旨在创新教研策略,注重提升学科团队整体活力。


教学设计中的同课异构活动是本次项目中学员反响最强烈感悟最深厚的研修活动,主要在于活动设计的创新性,营造出多元参看、多维研讨的学习空间。例如,何婵娟老师的大单元教学,大刀阔斧地向老师们展示了大单元教学实施的理念和过程,让老师们看到了大单元教学的优势性,同时也引发大家思考大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实操中的系列问题。学员们在培训中不断切磋与交流,碰撞出灵感与思维的火花,产生巨大的群体力量,促使他们不断进步,行稳致远。


88.png



(三)名师名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项目组特邀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刘惠臻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以专题探究推进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专题报告。刘老师用直观的表格数据展示了当前学生读书的问题:阅读量小、主动性不大、坚持性欠缺、体验感差。为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刘老师主张以专题形式推进整本书阅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刘老师认为整本书阅读可以从设计整体教学框架,理清教学思路;利用学习任务单,挖掘专题问题;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设计专题问题;创设真实情境,丰富成果展示形式四个方面着手。刘老师别具一格的阅读思路让学员们脑洞大开,纷纷向刘老师讨教阅读的具体细节,大大增强了学员们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99.png


四、守正创新 激发教师教学勇气

“读”与“讲”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两项基本技能,作为本次培训实践特色活动的“星空读书”和“星空演讲”旨在提高教师们的阅读与演讲能力。读书会通过“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每日打卡分享阅读,向大家传达“为师者,为阅读者”的理念,鼓励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享受读书生活,从读书中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让分享阅读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而有力。课前“微演讲”环节由小组推荐“演讲者”,演讲主题契合课程学习,为时30分钟,一方面,推动学员间深入了解和彼此关联,另一方面,锻炼学员当众演讲的能力,给他们搭建一个互动分享的平台。项目组希望在培训实践中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更好地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支持。


10.png


五、资源联动 创新培训模式

本次项目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其他知名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一线学校,组建一支来源广、水平高、经验丰富、风格不同的培训专家队伍。同时,项目组积极发挥平台优势,有效联动中原名师、中原教研名家项目学员,名师名家梯队联合,打造工作坊研修、课例研讨、“一节好课”语文教学研讨会等系列研修活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相结合、过程性成果和总结性成果相结合,共同促进学员教学设计创新能力与实施能力,助力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成长。本次项目联动是一次有意义的培训实践创新,一方面,项目组依托差异优势营造了中原名师、中原教研名家和省级名师培育对象、省级骨干教师共同研修的良好学习氛围,促发了多群体学员的学习内驱力,助力省级骨干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有效推动北京师范大学基地积极整合项目资源精准施训,搭建多维平台,培育中原名师、中原教研名家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专业引领能力。


111.jpg


六、学员心声 见证成长风采


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 吴奇伟:

期盼已久的北师大名师培育对象培训终于开始了。第一讲是北师大郑新蓉教授的《教育意涵与教师责任》专题报告。郑教授为人亲和,在教育学领域已耕耘了40 个春秋冬夏。她讲到教育是通过改变人来改变世界,教育是经验和历史的学问。读教育的书,就是看前人的“教育经验”,悟日常生活的“老理儿”,是积累和反省个人的教育经验。

公共教育及其过程,是对人与身俱来的“天性”加以取舍,或扬或抑,经由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炼其心志。这一点我深为赞同,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是也。康德讲教育不外两件事,规训和教导。规训针对儿童动物性,宜早不宜迟,教导才能随后,达成人性养成,包括在教育教学中专心致志,保有单纯的目的。避免让孩子们仅仅基于兴趣、快乐而肤浅地猎奇,而要运用毅力和专注去学习去探究,也就是老话说的“刻苦”“专心”“学习贵在坚持”和“严格要求自己”。

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作业设计时,初中学生面对高阶思维的训练,会流露出畏难情绪,教师就要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与策略去推动实践高阶思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说过:兴趣其实是需要通过工作、苦役与贱役来实现,在这种付出和努力下,兴趣才能持久,也才有可能跟责任结合,成为内在动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多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在亲自参与中掌握知识的快乐,唤起少年特有的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认识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自我,当然,兴趣的培养,思维的锻炼,也将伴随其中。


驻马店实验中学 屈艳萍:

有人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今天的这两场讲座让我这样一个平凡的教育人有了被摇动被唤醒的感觉。

成长需要自己坚持。杨绛老师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今天,从两位中原名师身上,我看到,他们想要变得更加优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那种对生命的追求及火热的激情时时刻刻冲击着我、激荡着我。

成长需要聚焦。一本正经的瞎忙,好像是我的工作状态,什么都做了,什么也没收获。刘超老师聚焦数字化教学,钻探融荣课堂,助力学生发展;蔡欣欣老师聚焦校本教研,带动教师成长。两位老师深潜其中,做细做深,成果颇丰。所以我也要选择一个点,像钉子一样,扎下去,努力钻探。向前走一步,再走一步,把事情做到极致,在做事中成长。

成长需要大量阅读。两位老师反复强调阅读对于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如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它让我们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我们借由阅读之路,才能迅速形成自己的思考,走向研究的深度,才能带给学生更大的启发。故尽早坚持阅读,摆脱平庸。

成长需要耐住寂寞。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成长不仅意味着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职业信仰的不断增强。这同时也是一个领悟天命,寻找自我,直至自我实现的过程。两位老师的成长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生命成长,需要阅读经典,靠近“高人”,寻找“重要他人”,等等。我想,两位老师成长的根本处,是耐得寂寞,长久地深入、深入、再深入,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他们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自律且自由。

望远山而奋进,知方向而力行。未来不是要到达的地方,而是自己创造的远方——我要像培养学生一样培养自己,更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今后工作中,我要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相信执着的人儿,定会在岁月的淘洗下,雕琢内核,茁壮筋骨,将生活磨砺出微光,而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岁月都会还给我们!


商丘市第一中学 李小引:

时光如白驹过隙,来到北师大学习已十天有余,每天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或是专家讲座,或是课例分析,或是新课标解读……为全体学员提供了互观、互学、交流研讨的机会,以便在北师大的学习中与各位同仁不断碰撞教学的火花,凝聚起育人的智慧,共同书写教育的美好篇章。

今天学习了新乡市二十一中孙婷老师分享的课例《背影》,感慨于孙老师备课时的用心、精心和匠心。朱自清的《背影》,伴随我的读书生涯和教书生涯,转眼近三十年了,很多困惑也一直没有解开,如:教学时怎样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父子深情?在何郁老师点评时我找到了答案: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背景给学生,才更便于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1915年,朱自清父亲替儿子包办婚姻;1916年,儿子在北大自主改了自己的姓名,在那个年代,父子之间肯定有相当强烈的冲动;1917年,父亲因赋闲,导致祖母因生气去世;四年之后的1921年,朱自清回扬州工作,父亲代领他的工资;1922年,朱自清回家,父亲把他赶了出去,朱自清离家出走。两年之后,朱自清在泪水中写作背影。

老师把这些真实材料提供给了学生,一个潦倒到不能再潦倒的父亲,一个失去到不敢再失去的父亲呈现在眼前。以至于父亲对儿子的爱,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的尽是不舍——送站、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买橘子…… 儿子已然是父亲的全部,父亲要用整个生命去呵护,即使儿子并不需要,但父亲自己需要。那个蹒跚买橘的背影,何尝不是父亲的自我救赎?背影,只是父爱的缩影而不是全部。此时感动我们的并非背影,而是自己那颗被共情的心。


来源: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