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2023—2025年中原名师培育对象专项培训计划第四次集中研修活动于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区拉开帷幕。全体中原名师培育对象从河南各地齐聚这所百年学府,以学习者的姿态扎根知识沃土,如破土新芽般渴望汲取前沿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力求将北师大的学术积淀转化为中原教育创新发展的蓬勃动力,为中原大地培育更多教育火种。
启航仪式 点燃研修热情
启动仪式上,中原名师培育工程项目办公室戢明主任从三个维度全面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此次研修活动的殷切期望。她希望学员们能够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北师大的优质教育资源中汲取精华,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更希望学员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带动中原地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学员代表郑州市第十一中学姜春春老师深情回溯往昔研修历程:三次集中研修中,专家学者以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为教师点亮专业成长的明灯,一线教学实践则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教育智慧的萌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根基。展望新程,本次研修以国学经典的文化传承为魂、教学成果的深度凝练为骨、教育科研的创新突破为翼,精心构建起三维一体的立体化培育体系。她代表全体学员庄严宣誓:将以“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深耕教育沃土,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勇攀教改高峰,用躬身实践诠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倾注中原教育人的智慧与力量。
北师大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教育心理发展中心项目负责人对本次培训方案进行详细解读,从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让学员们对此次研修活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启动仪式特别设置了意义深远的赠书环节。戢明主任和吴玉华副主任向学员代表赠送了精心挑选的往届中原名师教育专著,一本是王永玉老师的《可复制的名师领导力》,另一本是李桂荣老师的《智慧教室的名师印记》,这两本书充分展现了中原地区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实践成果。赠书仪式不仅传递了知识,更象征着教育薪火的传承。
惠语润心 启迪教育智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宁宁教授带来了题为《语文学科教学评一体设计》的精彩讲座。赵教授从 21 世纪青少年所需的语文能力入手,围绕新课标要求,系统阐释了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创新理念与实践路径。她首先强调语文课程需通过结构化设计与实践活动落实核心素养,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针对21世纪教育变革新挑战,提出学生应具备审辩思维、创新实践、沟通协作等跨学科能力,构建了包含文化理解、创新思维、合作素养的“5C核心素养模型”,并对标课程标准,详细解读“教学评一体的理论模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目标框架。
在实践策略层面,赵教授结合了近 20 个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基于课标的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一是以课程标准为唯一依据,教学评一体设计要符合心理发展,立足定位学科,树立系统观点;二是通过创设核心任务、搭建思维支架、统整学习资源,设计进阶式学习活动,如群文阅读、跨学科主题探究等案例;三是构建“目标——教学——评价”动态反馈机制,强调形成性评价与学业质量标准结合,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分析等方式精准评估学习成效,并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讲座还演示了汉字结构观察、预测单元设计等具体方法,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范式,最终指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老师刘飞谈了自己的学习感悟。她认为赵教授的讲座恰似一座灯塔,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架构,带领学员们深入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理念;又有脚踏实地的实践指导,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剖析,倾囊相授可落地、可复制的教学策略;更饱含育人情怀,让大家真切体悟到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与无限魅力。结合县域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现状的调研,她指出当前存在的“理念悬浮”“实践脱节”等现实困境,并倡议全体学员勇为先锋,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区域教育改革的火种,让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真正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惠及万千学子。
国学传承 厚植教育根基
6月28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燕玲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题为《国学经典与立德树人》的高端讲座。讲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一是国学经典对于民族和人类的意义。张教授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
二是国学经典对于语文的价值。张教授从课标的古诗文背诵要求出发,通过吕叔湘、白先勇等民国大师的教育案例,阐述语文教育中经典背诵的方法和意义。
三是国学经典对立德树人的意义。张教授旁征博引,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在才先”的用人要求和修身正己的重要性,引用《弟子规》《论语》《老子》等经典中的内容,说明君子人格培育和不争之德。还通过《左传》《中庸》《周易》等经典中的名言,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的赵红颜老师谈了自己的学习感悟。她认为张教授的讲座有三个“高”。一是立意高大,张教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讲话,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两个结合的高度谈国学经典的意义,用高立意激发参培学员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感。二是见识高远,张教授梳理了名家大师接受国学教育的经历,提出国学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张教授在致力于中小学国学经典的推广时,着重强调文言与经典诵读的价值。三是策略高明,张教授提出国学经典中不仅蕴含着智慧,我国的国学经典教育传统也蕴含着智慧,例如“先记忆再理解”“声音先于义理”“素读经典”“不能牵强暗记”等经典教学策略,启示作为语文教师要增强文化自信,守护民族精神的根脉。
学员心得
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认真记录下来,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思考。夜幕低垂,学员们回到住所后仍热情不减,三三两两围坐畅谈,在思维碰撞中深化白天的研修收获。有的学员感慨于赵宁宁教授在讲座中提出的“教学评一体的理论模型”,认为这为自己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回去后就尝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有的学员则对张燕玲教授关于国学经典的讲解赞不绝口,深刻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决定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国学经典,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家纷纷表示,要努力做一名“明明白白”的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教育家精神武装自己;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成果;要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坚守语文学科的本质;要在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主张,为中原地区的语文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一组郭丽丽:
通过聆听赵宁宁老师关于“新课标语文学科教学评一体设计”的讲座,我收获颇丰,对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赵老师从21世纪青少年所需语文能力谈起,强调了科技对未来课堂的挑战以及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在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体理念部分,赵老师详细阐述了课标之间的纵向(学段)和横向(跨学科)关联,以及文化自信作为贯穿语文课程的主要线索。赵老师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教学评一体的语文教学设计流程。她强调,教学设计应创设核心任务,搭建思维支架,统整学习资源,并巧评学习进阶。这些设计要点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评一体化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发展。
此外,赵老师还提到了教学评一体化构建的步骤,包括基于课程标准建立素养目标体系、开展教学评活动的设计路径以及针对教学评活动的反馈调整。这些步骤为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总之,赵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将把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二组岳喜红:
6月28日,有幸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宁宁教授的《语文学科教学评一体的设计》以及张燕玲老师的《国学经典与立德树人》两场精彩培训,收获颇丰,深受启发。
赵宁宁教授在《语文学科教学评一体的设计》中指出,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精准设定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同时评价要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实时反馈教学效果。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教学中教学、学习与评价相互脱节的问题亟待解决。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清晰、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有机结合,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进步程度。
张燕玲老师在《国学经典与立德树人》中强调,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应将国学经典融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两场培训让我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充分挖掘国学经典的育人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将努力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小学一组窦明奇:
赵宁宁教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既是一种课程理念,用来指导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也可以是一种教学设计理念,用来指导教师开展教学设计,更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用来指导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学评一体要基于课标,依据课标和教材锚定学习目标,把教学评活动融合在课堂上,通过教学评三者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及核心价值的全面发展。赵教授用“思维的颗粒”强调学科知识在教学评中的重要作用,引领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建构,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科学的学习支架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审美志趣。
小学三组陈继:
听了赵宁宁教授的讲座后,我对“教学评一体的语文教学设计要点”感触颇深。在“创设核心任务” 方面,如“学做一名阅读小侦探”任务设计,以“小侦探养成记”为主线,通过“科幻沙龙助成长”“挑战英雄榜”等进阶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古诗三首》英雄人物时,既梳理人物事件,又展开想象体会戍边将士情感。这种设计将文本分析与生活体验结合,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诗意。我认识到,教学中应像这样围绕文本提炼主题,设计具趣味性和思维深度的核心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自然达成学习目标,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三组时晓玉:
聆听张燕玲教授《国学经典与立德树人》讲座后,深知国学经典于民族文化传承、语文教育及立德树人意义重大。在语文教育上,从课标的古诗文背诵要求、大师观点及民国大师案例等可看出其价值,素读经典训练也有相应的方法和效果。在立德树人方面,体现于传统文化用人要求、修身正己、君子人格培育等,《论语》《大学》等有相关内容,也强调了慎独的重要性。张教授的讲座启人思考,让我对国学经典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在教育中传承与运用的方向。
充实而又精彩的第一天研修,是知识的盛宴,是思想的碰撞,更是教育梦想的续航。学员们在这里收获知识、启迪智慧、结交良友,成为他们教育生涯中一段珍贵而美好的回忆。带着第一天的收获与感悟,学员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后续研修,以空杯心态继续汲取新知,以实践导向深化学习效果,以共享精神促进成果转化。期待在接下来的培训中,见证更多精彩的思想火花,收获更丰硕的专业成长。
供稿:北京师范大学基地中原名师班第一组
来源:教育心理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