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卓越教师”培育计划(音乐)项目高质量实施,形成立体、动态的卓越教师培养和成长模式,同时结合义务教育新教材投入使用大背景,助力卓越教师准确把握新课标新教材的新变化、新特点、新教法,加强卓越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与运用,发挥卓越教师在区域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在前期三个阶段的研修学习基础上,2024年9月12日至13日,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璐副教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姜方华老师、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马燕梅老师、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音乐研修员黄侃夫老师一行4人,走进呼和浩特市中小学,开展入校指导活动。
9月12日上午,专家团队走进呼和浩特赛罕区大学路小学,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唱歌课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马燕梅老师带来人音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示范课《跳绳》,通过听唱法教学、形象化歌词阐释以及旋律线唱谱练习,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同时通过音乐与体育学科的有机结合,展示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案例。呼和浩特名师工作室成员、呼和浩特赛罕区南门外小学瑚娜老师进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侗家儿童多快乐》研讨课展示,通过聆听、律动、唱谱等教学环节,带领学生体验侗族特色的音乐与舞蹈,在课程中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文化自信。最后马燕梅老师及黄侃夫老师就新教材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爱唱歌与呼和浩特市小学音乐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
9月12日下午,专家团队来到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民大附中舞蹈教师黄婧带来八年级《蒙古族揉臂组合》展示课,课程中带领学生沉浸式学习和体验了内蒙古特色舞蹈中的柔臂组合动作,展现了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特色,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音乐研修员黄侃夫老师带来示范课陕北民歌《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课程以跨学科融合为切入点,以地域性民间歌曲展示了不同地理环境下孕育的音乐作品特点,带领学生领略了音乐与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黄侃夫老师带来专题微讲座《基于大单元、大任务的新教材教学建议》,详细回答了学校教师关于“如何确定大概念”、“如何在课程中纠正音准问题”等教学中的难题。
9月13日上午,专家团队来到参训教师所在工作单位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调研。青少年活动中心领导及音乐组的各位教师参加了研讨交流活动。张璐副教授根据老师们提出的问题,结合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现状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在“双减”背景下重新思考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定位和发展规划;第二要进一步建设和健全青少年活动中心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其次要结合课后服务等形式,创新青少年宫的活动形式,为地区青少年兴趣培养、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中小学校的课外活动提供高质量的咨询和指导。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卓越教师”培育计划(音乐)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联合承办,聘请艺术与传媒学院张璐副院长作为首席专家,充分发挥“前店后厂”院系合作优势,助力内蒙古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此次入校指导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进一步了解参训卓越教师的日常教学教研工作,同时有效促进内蒙古音乐学科新课标新教材的落地与实施,真正发挥卓越教师的辐射与引领作用,为内蒙古音乐教育的扩优提质发展做出贡献。(对外合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