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首页
四载深耕育良师 赋能县域兴教育—遵义市教育系统县域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圆满结题 2025-09-24

为破解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夯实教师队伍建设根基,遵义市教育体育局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实施“遵义市教育系统县域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历经四年系统培育与实践探索,项目结题会于2025年9月19日下午在遵义绥阳县实验小学隆重举行。遵义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正县级督学王本斌,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罗容海、EDP中心主任秦晓虹,绥阳县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青等领导出席会议,64位项目学员、工作室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合照.jpg


高校县域协同发力 构建阶梯培养体系

在活动致辞中,高青对莅临结题会的北京师范大学专家、遵义市教体局领导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指出,市教体局的大力支持与北师大四年的精准培育,为绥阳教育注入关键动力,彰显了校地协同赋能县域教育的深远价值。该项目作为滋养绥阳教育的“及时雨”,对于县域教育改革的需求进行深度分析和精准把握,在四年学习中,教师不断获取前沿理念、科学方法,名师队伍形成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有效开展课堂提质,筑牢学生发展根基。他期望学员及工作室成员在项目结束后,依然保持钻研热情、创新实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县教师持续提升。

高青副局长.jpg

秦晓虹对项目四年的实施特色与成效进行总结。她指出,项目以“培育卓越师资,赋能县域教育”为核心目标,精准对接绥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是高校践行教育使命、深化校地协同的标志性实践,为破解县域教师队伍建设瓶颈提供有力范式。培养体系上,创新“3+1”阶梯路径,三年筑基课堂、攻坚课题夯根基,一年工作室孵化实现辐射跃升;配套立体化培养模式与 “1+N+M”机制,搭建可持续成长阶梯,凝聚多方育人合力。四年成效卓著,30 位“种子教师”成长为 64 人8个学科集群,实现理念、能力、角色三重蜕变。项目积淀的模式与成果,为绥阳注入内生动力,更构建可复制的县域教师培养样本,为全国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贡献校地协同智慧。

秦晓虹主任.jpg


成果丰硕显实效 辐射引领促均衡

在成果展示环节,四个学科组代表汇报,凸显了“课堂-课题-工作室”闭环成长模式的实践成效。

小学语文组聚焦育人本质,分享从打磨高效课堂、攻坚教学痛点,到依托工作室搭建跨校平台、输出优质资源的路径,实现教学经验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的辐射升级。小学英语组以“均衡赋能” 为核心,通过情境化课堂创新激活兴趣,跨学段课题突破瓶颈,更以工作室标准化资源库为乡村学校提供复用方案,助力教育均衡。初中英语组立足素养导向,详解主题式教学重构课堂逻辑、跨文化课题培育视野的实践,及工作室以 “同课异构”“送教下乡” 精准支持薄弱学校的经验。初中化学组凸显学科特色,以探究式实验课堂筑基,结合本土资源开展生活化研究,借工作室推动教具改良与案例共创,实现教学与县域学情深度适配。

成果汇报拼图.png

教育沙龙聚焦“卓越教师成长与县域教育赋能”,五位优秀教师代表细数成长轨迹。从“课堂教书匠”到“教育领航者”的角色蜕变,从课题研究筑基到能力精进的实践跨越,从个体发光到带动群体卓越的价值延伸,深刻诠释了项目“关键少数+分层带动 +精准扶持”模式的成效。

教育沙龙照片.jpg

随后与会领导为项目学员颁发结业证书、优秀学员证书、优秀工作室成员证书和优秀工作室证书。证书的颁发既是对学员四年付出的肯定,也表彰了在教学创新、课题攻坚及辐射带动方面表现卓越的个人与集体。

证书拼图.png

据统计,项目自实施以来,共有3人晋升高级教师、1人获中级职称,培育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名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7项,开展跨校教研与送教下乡超20场,覆盖20余所学校,构建起县域内立体化人才梯队,形成了全域辐射的教育发展生态。


继往开来启新程 共谱教育新篇章

罗容海对项目四年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肯定,感谢遵义市教体局统筹、绥阳县教体局保障及学员付出。他表示,项目从30位“种子教师”成长为64人的卓越团队,实现了从课堂提质到全域辐射的跨越,强调项目结题绝非终点,而是“从点到面、从成长到引领”的全新起点。罗容海寄语学员们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的校训精神,以工作室为核心载体,将所学理念与实践成果转化为辐射带动县域教师共同成长的实际行动,在基础教育舞台上努力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将始终坚守教育初心,持续深化与遵义市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教师专业发展、优质资源共享、教育科研协同等关键领域提供更精准、更有力的专业支撑,与地方携手共绘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罗容海副院长.jpg

王本斌作总结讲话,对项目四年实施的显著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该项目精准锚定乡村振兴战略与遵义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需求,以“培育卓越师资”为抓手,成功探索出一条校地协同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不仅为绥阳教育注入强劲动能,更成为全市县域教师培养的标杆实践。他强调,项目的丰硕成果,离不开北师大的专业赋能与市县教体部门的协同发力,更凝聚着全体学员的深耕细作。希望所有学员以此次结题为新起点,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立足工作室平台主动扛起示范引领重任,通过“传帮带”让优质经验辐射全域,推动遵义县域教育质量实现整体性跃升,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筑牢根基。

王本斌督学.jpg

至此,为期四年的培养项目圆满结束。这场跨越四载的教育赋能之旅,不仅完成了教师从“骨干”到“卓越”的蜕变,更构建起校地协同的教师培养生态。项目的结题不是终点,而是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起点,64位卓越教师将以工作室为枢纽,让优质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持续辐射扩散,为绥阳乃至遵义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EDP中心)